近日,读《国语》,看到这么一个故事: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邵公告曰:“民不堪命矣!”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。以告,则杀之。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
王喜,告邵公曰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”邵公曰:“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史献书,师箴,瞍赋,曚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、史教诲,耆、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,是以事行而不悖。民之有口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行善而备败,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。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与能几何?”
王不听,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
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。他执政时,由于残暴无道,遭到人们的谴责,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,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。结果,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,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。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用今天的话说,如果当政者一意孤行,且又堵塞言路,终将自食其果。
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,网络信息高速发展,“民之口”的传播速度与传统的口口相传已有天壤之别,“堵”之法已经是万万不可行的了,但现实中却不时有报道个别领导仍然用“欺上瞒下”的方式来愚蠢应对,以期“防民之口”,以至于在真相被揭露以后词穷力竭,“红脸出汗”,狼狈不已。
说到底,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堵塞民意,你说你的,我做我的,完全不把民意放在心上,或不敢听,或不愿听,或不想听,或兼而有之。这种“鸵鸟心态”(遇到危险或困难把头插进沙子里)就是一种不敢面对现实问题、不敢勇于担当的懦弱行为。然而长此以往,问题困难就会自动消失了吗?当然不会。
我们党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党,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便是“密切联系群众”,如何与群众密切联系,这畅通民意、听取民意便是最直接、最简便的通道。多听听小的民意,及时关注、迅速纠正、如实反馈,“民之口”就不会酿成舆论狂潮汹涌而来,最终自取其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