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偶读于成龙所作《亲民官自省六戒》,颇有感触。
于成龙,字北溟,清代山西永宁(今山西吕梁)人。顺治十八年(1661年)进入官场,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病逝。从知县到两江总督,宦海二十三载,死后遗产仅盐米数升、布被一床、袍服一件、靴带两条。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,官秩从一品,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。明清以来,世风奢靡,位极人臣的于成龙崇尚清廉,节俭自持之外,为地方官制定了《亲民官自省六戒》的行为准则。
“朝廷设官分职,皆为治民,而民与最亲,莫如州县”,现在读来,又何偿不是?基层的干部才“民与最亲”。一曰勤抚恤。“由心而发,随事加恤,便有裨益。若徒外面摭拾一二便民好事,以为得意,亦市名也。其去残忍者几希耳。是不可不戒”。为官吏者要发自内心的感情,关心每一件事,对百姓就一定有好处,如果只做表面功夫,做一两件便民好事,就自诩得意,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。这同残忍又有多远呢?不可不引起警戒。二曰慎刑法。“若徒任意禁狱,与任意加刑;甚有徇情面,恣苞苴,以下民之皮肤,供长吏行私之具者,或身或子孙,定遭奇祸。是不可不戒”。如对百姓任意关禁加刑,甚至徇私枉法,收受贿赂,以百姓皮肉供狱长发泄私仇者,不是自已就是子孙一定会遭受大祸,不能不引起警戒。三曰绝贿赂。“受人财而替人枉法,则法律森严,定为妻孥连累,清夜自省,不禁汗流,不可不戒。”接受别人钱财而干违法的事,法律是森严无情的,必定会连累自己的妻室儿女,夜深人静时自我反省,不禁冷汗直流,不可不引起警戒。四曰杜私派。“昔人云:‘于不得已中,求一分担当,即人民利益处也。’至于任意苛敛,种种诛求,乘机自利,不啻为盗取人,定然自有后祸。是不可不戒”。昔人说: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争取一份责任,即是为人民利益着想。如果任意派委苛捐杂税,收敛财富,乘机为自己谋利,就等于做强盗抢别人的东西,必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。因此,不能不引起警戒。五曰严征收。“今钱粮不能减,而去其钱粮中加增之弊,亦与减钱粮仿佛。况鸠形鹄面,衣食啼号,此等困苦小民,犹欲阴收其膏血。纵令安然无事,满载还家,后日亦必生流荡子孙以覆败之。是不可不戒”。今不能清减钱粮,但若能在应纳钱粮项中不再额外派供,去除苛捐杂税的弊病,这功德与请求减免钱粮的功德是相近的。何况如今不少老百姓瘦骨嶙峋,缺衣少食,困苦不堪,对这样的老百姓还要暗自剥削,吸其膏血,做这种事的官吏即使现在相安无事,满载而归,退隐家乡,日后家中也会生出浪荡败家子,使家庭破败。因此,不可不引起警戒。六曰崇节俭。“夫长吏近民,虽自己足食,尤当思民之无食者;自已披衣,亦当思民之无衣者。推此一心,纵令衣食淡薄,尚且不能消受,而犹欲起侈丽之想乎?郑侠语人云:‘无功于国,无德于民,若华衣美食,与盗何异?’夫衣食甚细,而至以盗相推。此充类至尽,唯恐长吏稍奢也。是不可不戒”。基层的官吏“民与最亲”,虽然自己丰衣足食,也要想到那些无衣穿、无饭吃的穷困百姓。如果真能这样想,即使自己衣食淡泊,也难以安然享受,怎么会起奢侈华丽的心思呢?北宋诗人郑侠(字介夫,著有《西塘集》等)说:“对国家毫无功劳,对百姓没有做好事,如果还衣着华丽、美食佳肴,这与强盗有什么区别呢?”。衣食不过小事情,而最后推理为强盗行为,这样把问题说到极端,是担心做州县父母官过于享受奢华生活。因此,不可不引起警戒。
《亲民官自省六戒》的制定,使得当时江南江西(今江苏、上海、安微地区)的政治局面弊绝风清。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八日,于成龙在他生命将息之时,仍流着泪向幕僚们重复着“勤抚恤,慎刑法,绝贿赂,杜私派,严征收,崇节俭……”,这是怎样的一种为民情怀?此六戒句句心系民生,字字情关百姓,又何尝不可作为现代为官者的行为准则?